《滌這個不正常的人》出版於 2019 年,作者廖瞇獲得台北文學年金,因此開啟寫作契機。廖瞇在書中寫弟弟滌、寫家人、寫自己。私密書寫是困難的,除了得克服未知的社會眼光,還得逼迫自己親近,也許不那麼喜歡、卻又不得不在乎的,家的羈絆,最終直視,反射出的自己。書中清晰的對話,滌曰、瞇曰、母曰、父曰,可見家人掙扎共存的張力,瞇在其中反覆思索、吐露,也提醒讀者覺察滌、滌母、滌父、甚至是讀者自己與家人的多元面貌。
滌,將近不惑之年,曾短暫外出工作,而後鎮日在家「經營股票事業」。感官敏銳,隔幾層樓的聲響、窗外的煙味、家中的門鎖聲,都能觸發滌心中的怒火,隨之而來的是啊啊啊啊的大吼大叫,偶有爆裂的言語咆哮。自己的房間,自己的星球,滌無法理解為何那些人不「動腦」,沒有意識到行為已造成巨大干擾。除了噪音零容忍,滌的「絕對自主權」,也展現於「股票事業」,買進賣出的時間、資金運用的方式,不允許任何人干涉,即便資金調度、銀行往來皆由滌母一人負責。看似獨裁,某些時刻卻展現出同理能力,知道瞇有權使用其他空間,於是靜靜等待,無吼叫責罵;和母親激烈爭吵後冷戰,仍有忍不住想對話的時刻。而鴨霸難相處的行為,也許源自本然的感官敏感,以及童年巨大人聲導致的驚嚇、畏懼表達。鎮日在家,對「事業」如此堅持,也或許只是想透過投資股票證明自己,不用一輩子讓母親養。
如影隨形的羈絆,籠罩著這家人。母要求瞇多和滌說話、父認為滌的狀況是因為照顧不周、瞇反省自己和滌的相處方式、滌依附著母過生活。滌身處其中,渴望獨立卻無法脫身,無法脫身卻也無法融入。瞇身處其中,被綑綁也質疑著:為什麼要和滌說話?如果我…,滌還會是現在這樣嗎?一起生活的家人,獨自咀嚼著痛苦,我的痛苦沒有流向你,你的痛苦沒有流向我,但一起浸泡在痛苦的死水中,動彈不得。但看似靜滯的死水,仍見滌瞇漸趨自在的互動,以球作為暗號開啟一次又一次的對話,或是滌母下定決心中斷資助,卻又再次給予滌投資機會。看似獨立的個體,其實只是位於光譜的不同位置,在「堅守自我」及「在意他人」兩端掙扎徘徊。作為家人,在光譜的不同位置,各司其職,偶爾你靠過來,偶爾我靠過去。
總覺得在這個時機點,偶然從書架上拿起購買多年仍未讀的這本書,是幸運。過程中,跟著瞇看見家的裂縫、自己的裂縫,瞇透過對話、寫作,感受並意識到自己與家人的關係,而我也透過閱讀,對自己與家人,有更深一層的思索。而瞇在書中的自我反思,提醒我得不時覺察自己的情緒,關注情緒背後隱藏的秘密,並且在面對他人時,真實的看見「人」,不是話題、現象,更不是問題,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去理解他人,而是真正直視自己和他人的面貌,覺察自己偶爾會想將想法加諸在他人身上、想以個人經驗進行分析與評判,但最終不分析也不評判,只是接納,不是無條件、假裝接納,而是真正接納本然的自己、本然的他人。沒有純粹的理解和接納,就不會有真正的對話。
滌母說:「怎麼會有人把這種事寫出來?」,我也常在問這個問題,問那個想寫但還沒開始的自己。本不是為了照亮黑暗而書寫,而只是相信文字能在黑暗中賦予人力量。
謝謝瞇的勇氣和毅力,指引黑暗中的我前行。
murmur:
在看這本書的時候,實在非常佩服瞇,能夠盡可能還原家人之間的對話(記憶力超好),讓讀者看見現場,並將自己腦中混亂複雜的感受,以文字清楚表達,所以剛開始看的時候,我停不下來。
也很佩服瞇在書中,誠實坦露自己的想法:想待在房間寫東西,不想接待訪客。完全是我常有的心情,也滿常不社會化的實踐XD,但這種心情我只會寫在日記,而且這樣的行為也只有親近的人看到,所以瞇的坦誠,對我來說非常勇敢且真誠。
書中瞇也提到閱讀羅德斯《成為一個人: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》得到的啟發,對我而言,也是非常珍貴的開示,決定再找時間看看這本書。
寫完這篇文章的架構後,太多感受,下筆有如神,但隔天再看一次,覺得自己也寫太爛,發出來的這篇已經盡可能梳理我的意識流觀點。我無法細膩描繪滌的狀態,只能概述他是個什麼樣的人,僅能呈現自己對滌部分的認知,畢竟我不認識他。看了這本書後,我只是想表達,人其實充滿多元樣貌,沒有絕對的好,也沒有絕對的壞,也期許自己能以這樣寬廣的角度看待每個人。
總之,讀了這本很棒的書後,對自己、對他人,都有更深一層的思考和認識,非常推薦閱讀!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