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讀《你發生過什麼事?》:未來的世界,取決於現在的你。

  • 作家相片: Liu Nancy
    Liu Nancy
  • 2024年9月2日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
《你發生過什麼事?》一書由美國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(Oprah Winfrey)及兒童精神科醫生培理(Bruce D. Perry)兩人合著,不問「你有什麼毛病?」,而問「你發生過什麼事?」,書名聚焦在過去經驗如何形塑當下行為,而非將負面行為或情緒一概視為錯誤或病症。兩位作者在書中分享許多創傷相關案例,透過這些故事,讀者能看見早期經驗對孩童及成人的重大影響,而培理醫生輔以簡明方式說明生物學知識,也讓讀者清楚理解大腦處理記憶及壓力反應機制。書末也提供參考資料及創傷主題書單,供讀者拓展相關領域知識。雖然書中內容豐富,但因主要為對話形式,呈現出的知識易懂卻分散,較無系統彙整重要概念,需要讀者自行吸收後融會貫通。


    人類大腦可簡易區分為四層構造,由下而上分別為:負責調節體溫、呼吸、心跳的「腦幹」,掌管睡眠、動作、食慾的「間腦」,處理情感連結、情緒的「邊緣系統」,以及主導創造、思考、分辨時間的「皮質」。當外界感官訊息輸入,會先由最下層的腦幹進行訊息分類,再依次向上傳遞至各層處理。下層腦幹分辨訊息的基準,為過去累積的經驗,其中以早期經驗,尤其是嬰幼兒時期,最為關鍵。嬰幼兒時期大腦正急速發育,如同海綿般強力吸收外界訊息,該時期的經驗,如照顧者的關懷方式、所處的環境資訊等,都會進入腦幹儲存為記憶,形成孩童理解世界的觀點,並影響日後的壓力啟動模式。

  


  當嬰幼兒接收到穩定、持續的關愛照顧,會發展出「容納復原力」的健康壓力啟動模式,未來在面對挑戰或新事物時,能以較穩定的狀態面對,並從中學習與成長。但若嬰幼兒長期處於照顧者忽視、僅偶爾回應需求,或甚至是虐待等斷裂、程度極端的情況,則會形成「過度敏感」的壓力啟動模式,也許未來僅是處理日常生活的例行公事,都可能引發巨大壓力,並容易以不健康的方式,如毒品、暴食等,逃避壓力帶來的痛苦。

   

除了早期的照顧經驗,家庭、教育、環境及文化經驗,也都可能影響記憶形塑,進而影響個體的價值觀、壓力啟動模式及抗壓性。脫離童年後,神經依然具可塑性,因此每段經驗都可能對個體產生影響,尤其是當人們進入新階段或接觸新事物時,陌生感容易引發壓力,與此同時,適度的挑戰可培養復原力,有助於日後面對其他難關,但壓力啟動模式因人而異,因此挑戰必須根據個人狀況而定,不適當的挑戰可能造成傷害或甚至創傷。面對挑戰時,若身旁有支持力量或情感連結,個體也較容易度過難關,因此成長茁壯。


     面對不同程度的壓力,個體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適應行為,適應行為依關注的主體可分為「激發性」或「解離性」。「激發性」行為聚焦外界,以反抗、逃跑為目標,因此會產生心跳加速、腎上腺素分泌增加,血液輸往肌肉等生理反應。個體會先觀察外界,判別威脅或危險,接著情勢升高,可能僵住或抵抗,當更為危急時,則加速逃跑或反抗,最終強烈反擊。而「解離性」行為聚焦內在,以休息、充電為目標,因此會造成心跳放慢、血液存於軀幹,並釋放止痛相關的腦啡肽和內啡肽。個體會先逃避危險,當壓力增強,則開始順從,而壓力不斷升高時,可能造成過度緊張,甚至是癱瘓至於昏倒崩潰。而個體面對壓力的基準,即來自早期經驗形塑的壓力啟動模式。若童年充滿忽視、虐待等情況,因此發展出「過度敏感」模式,也許他人無心的一句話,都能促發個體產生強烈反擊的「激發性」行為或過度緊張的「解離性」行為。不過某些情況,則是個體不明白壓力產生的原因,卻無意識做出激烈的適應行為,這是因為過去壓力經驗伴隨的適應行為,也可能儲存腦幹成為記憶,在日後類似情境喚起相關記憶時,因腦幹已將訊息和過去經驗連結,因此未經掌管思考的皮質,腦幹就已下指令做出「激發性」或「解離性」行為,以保護壓力下的自己。例如從戰場返回的軍人,在路邊聽見巨大聲響,突然抱住頭部往下蹲,呼吸急促神情緊張,自己卻不知道發生什麼事。


    每個人的人生經驗豐富而複雜,也許我們不太記得發生過什麼事,也不知道為何自己會產生強烈的情緒,但可以從自我覺察開始。在日常生活中,觀察何種情境容易引發自己的壓力,並且嘗試思考壓力的成因,是否和過去有關,以及自己以何種適應行為面對:逃避、緊張或反擊?或是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替代行為?歐普拉在書中提到,她發現自己容易順從的性格,源自童年的負面經驗,而對此也想出因應方式:思考意圖後行動,劃出人我界線。透過有意識的覺察及改變,她漸漸脫離長期順從帶來的精神耗弱。另外,也可以觀察自己是否總是不知不覺陷入特定情境。早期經驗能喚起創傷,也能喚起熟悉感,在熟悉的環境下,人類容易感到安全,因此即使情況看似危險致命,但早期經驗的影響可能讓個體深陷其中。例如總喜歡上花心的情人,也許源自早期經驗形成的記憶,情人的特質令個體感到熟悉或安全,因此一次又一次墜入情網而不自知。經驗的影響也許很難根除,必要時需要尋求醫療協助,但重要的是重視「你發生過什麼事?」,理解自己某些行為可能源自人生經驗,不苛責自己,保持耐心,往療癒的路上前進。


    照顧好自己的同時,別忘了他人。培理醫生在書中提到,想達成真正的溝通,必須將訊息由「皮質」傳至「皮質」,因此我們得先突破腦幹的攔截,也就是意識到人生經驗對壓力適應行為及啟動模式的影響。不經意的一句話或行為,可能喚起他人的創傷相關記憶,與他人互動時,覺察而行動,切勿擅自認定他人有復原力而故意施加傷害。神經具有可塑性,每段經驗都會造成影響,即使對方已長大成人,也可能因為「過度敏感」的壓力啟動模式,或過去的創傷經驗,而容易受到傷害。特別是身為教育者、助人者,或管理階層,若無法理解經驗的重要性及其對個體的影響,做出不適當的行為或處理,如責罵、忽視,可能造成個體貶低自我價值、自我放棄,甚至因此走上錯誤道路。而面對受傷的人,需要保持耐心及包容,給予良好的新經驗,協助個體創造新的記憶,重塑世界觀,並提供漸進而穩定的陪伴,讓個體決定說出來的內容及時機,避免不適當的逼迫造成二次傷害。但在助人之前,還是得先回到自己身上,進行自我調節及療癒,才能真正提供有效而無害的協助。


    就現代社會而言,人類面對的壓力及挑戰將更為巨大:科技造成人際關係貧乏,面對困難時缺乏情感支持;過多資訊帶來陌生感,壓力值升高;凡事追求效率,以解決問題為導向,忽略真正的原因,因此讓情況更糟,或重蹈覆轍而不自知。當孩子出生,我們以螢幕哺育;當霸凌發生,我們以忽視處理;當罪犯現身,我們以刑罰處置,而無溯及根本源頭。我們追求效率,完成工作,不理解不改變,也許因此造成了更多社會問題。過去不是藉口,但可以解釋現在,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想待在什麼樣的世界,取決於你現在的內在和外在行動,也許無法撼動世界,但會如同漣漪般慢慢擴散,為世界創造一方淨土。



圖片來源:

留言


first time

when

we meet

© 2020 by NC LIU.

contact: ncliu.contact@gmail.com

Contact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bottom of page